攀枝花市实施“科学抗旱、工程抗旱、长效抗旱”,尽最大努力减少旱灾损失——
本报记者 张春 李伟
4月26日,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村民张建梅来到果园。看着一天天长高的芒果树苗,她激动地说:“多亏民兵们帮忙。保住了果苗,就保住了我们全家人的希望。”
面对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,攀枝花集全市之力,尽最大努力减少旱灾损失。市委书记赵爱明表示,攀枝花将按照“科学抗旱、工程抗旱、长效抗旱”的总体部署,全力以赴书写让人民满意的答卷。
科学抗旱
及早部署启动应急响应
来自攀枝花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显示,自去年雨季结束至今,攀枝花已连续200余天无明显降水,全市累计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减少90%以上。持续高温加重了旱情。今年二三月份,该市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1摄氏度以上,最高气温达32摄氏度,平均蒸发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4%。在不少地方,一些几十年来都没有干涸的水井见了底。
对这场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,攀枝花市一开始就保持高度警觉,及早部署抗旱工作。1月中旬,该市3次派出工作组到县区调查旱情,要求做好抗旱工作准备。2月中旬,省有关部门传来消息,攀枝花市近段时间无雨。这意味着,旱情将继续发展。随后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,攀枝花提出抗旱保增收的目标。2月23日至26日,攀枝花市派出旱情调查组深入18个村22个村民小组,进行干旱情况典型调查。
3月2日,攀枝花市发出干旱橙色预警,启动Ⅲ级应急响应。3月5日,攀枝花市组织召开全市抗旱工作会,将抗旱应急响应级别由Ⅲ级提升至Ⅱ级,并发布Ⅰ级抗旱预警,一场全市性的抗旱救灾战斗全面打响。
工程抗旱
建提水工程、推广节水农耕
干旱使得盐边县红格镇金河村遭受重创。在芒果地,随处可见因缺水掉落的芒果,不少村民忙着给芒果树修枝、浇水。
“最要紧的是保住树。”村支部书记宋金银很着急。“以前打井只打十来米就有水,现在,有的要打到200米才有水。”
行走在攀枝花,随处可见河沟断流,山泉水基本干枯,山坪塘枯竭的情景。小春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,果树开花坐果受到严重影响,在不少地区,农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。
在重旱区,地势较低的地方、干枯的河床边、枯竭的小水库坝脚旁,成为打井抽水的主战场;在不具备打井抽水的地方,有关部门组织或送水、或拉水、或挑水,解决群众生活和部分生产用水。“我们要千方百计确保人畜饮水安全,千方百计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。”市长刘晓华说。
攀枝花市农技、水利等部门工作组分驻重灾区,帮助指导受灾乡村抗旱保耕、新建和修复提水工程、大力推广节水保水的农耕技术。
长效抗旱
水稻受灾旱粮补
截至4月20日,干旱已造成攀枝花市24万亩农作物受灾,11万亩绝收,20万亩果树严重受旱。面对旱情,攀枝花决定,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农民增收目标不动摇。
实现这一目标,攀枝花有何措施?
小春损失大春补,水稻受灾旱粮补。攀枝花已储备18万公斤优质水稻种子、38万公斤优质玉米种子、3万吨化肥、300吨农药,基本能满足40万亩大春农作物播种需求。同时,菜用粮的播种面积从常年的3万亩调整到5万亩。全市还开展大春生产培训3万多人次。
瞄准劳务输出。目前,该市有关部门正积极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,组织农民工与市内外用工企业对接。
上一篇:万株果苗绿化新农村